
前天看見這篇 udnu聯合新聞網 報導「實踐服裝畢業展 入圍者驚爆抄襲」,我有點討厭驚爆、踢爆、震怒之類的標題,不過我想這是我對這類主題的某種後設與幻想。關於高橋盾(Undercover)這系列作品沒記錯應該是她06年的得獎作品,在日本 VOGUE 網站可以看到彩色圖片。
我對真正意義與形式上的複製其實沒抱如同新聞這麼負面的看法,覺得能「完全的相似」很了不起,也對一些相似但本質上不同的材質著迷,例如之前第一次在 owen 那兒看到玉米製成的塑膠,用這種與塑膠相似的材質製程馬克杯,我把玩了那個杯子好久,甚至想咬上一口。
最近這個blog被搜尋最多次的圖片應該就是 Inside Flower 的照片,這是我去年參加 Bombay Sapphire Designer Glass Competition 的作品,後來我還寫了篇文章,請見 「38-2」 - Bombay Sapphire Designer Glass Competition 這篇文章,包含我自己的作品在內,這些相似總讓我發笑。
看的作品與概念愈多,就愈對些手法益是了解,這些想法概念也深深印在腦中,物件(尤其是功能性工具)也因為科技與人類外在需求意義上的停滯,發展有所遲緩,換個說法就是能變的把戲幾乎都變完了,而我們也不再幻想些什麼,天空總是藍色,草地總是綠色。
前陣子創造力研究課上王鴻祥老師問到小孩跟成人有什麼(創造?!)不同,我覺得這個問題很有意思。創造力研究其實嘗試將創造力變成一可操作的方法與理論,實際上是這樣嗎。小孩的幻想能力某種面向來說遠遠超越大人、大人對發散與連結概念雖然質量遠大於小孩,但多數大人不認為有幻想的功能性必要,那只是個遊戲、一些小事。
我很佩服那些還能自由想像的大人,她們綜合了幻想、聯想與創造,我也敬佩那些努力不懈的人,這兩者也許是不同類型:昨天在這期 ppaper 瞧見安藤忠雄(Tadao Ando)回答一個問題:您平常一天24小時如何分配。一天24小時都在思考有關建築的事情,安藤回答。
再來一個整理相似概念的法國網站做結,包含所有藝術設計領域 Joelapompe 。
延伸閱讀:
實踐服裝畢業展 入圍者驚爆抄襲 | udn 聯合新聞網
「38-2」 - Bombay Sapphire Designer Glass Competition
Joelapompe 網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