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文斜體字轉載自 Second Skin∣台北當代 導覽手冊
當代的生活環境中,充滿各式各樣有趣或平凡、引人注目或毫不起眼的「物件」或「物體」,從遮風避雨的建築物,到每天從起床至入睡所用的生活必需品, 甚至高科技的美容、醫療、特殊護具…等等,從構想、發明到製作、流通,所有這些人們賴以存活的物質,聯手構築了多采多姿的生活世界;而在這些或日常、或罕 見的物件中,隱隱然存在著一個不易覺察的抽象體系,在那之中,原本各自獨立存在的物件,依照人們的想像與需要而共存在一個或多個環境裡,這使得物件或物體 不再只是單純無感的物質本身,而充滿了人類具體而微的意志(慾望)在其中!而「設計」,則堪稱是巧妙構築起這種種人類意志的幕後隻手
在美國古柏‧修依設計博物館研究員艾倫‧路頓(Ellen Lupton)所策劃的「第二層皮膚─當代設計新肌體」(Second Skin)展中,即以人類肌膚為比喻,突顯當代設計的有機性,強調設計物與身體的密切關聯,帶引觀者穿透物的表層深入其核心,探討在這些令人驚嘆的表象之 下,所隱藏的文化身體、科技人工及情慾流動等種種當代科技社會的議題。
裡頭分為生物科技之美麗與驚恐、活建築、人造物的情慾性、照明物與發光表層、身體護具幾個部分。以下斜體字同樣轉載自 Second Skin∣台北當代 導覽手冊。
生物科技之美麗與驚恐
皮膚是人類身體的一個奇特介面,它一方面保護身軀,同時具有自癒的活力,皮膚也是身體組織中,最容易因外科手術、化妝品及外在輔具等介入而改變樣貌的器官。在本展區的主題中,整型外科及美容醫學、擬真的人造皮膚、科幻小說中活體與機械結合的種種可能性,甚至關於機器人的研發及想像等精密科技,向我們揭示了一個足以顛覆身體與物體原貌的系譜脈絡。
活建築
「皮膚是多層次、多功能的器官,…對於冷與熱、享樂與痛苦作出回應,從外露的體表不斷延伸,轉入內部的凹穴,沒有明確的邊界…」-艾倫‧路頓
在「活建築」的概念中,不論是建築物的材料、結構或表層,皆在設計家華麗的想像與驚人的意志下,創造出一種可流動、宛如活體般的特性,例如可以防火、自體潔淨並抗菌的「逆轉膜」(INVERSAbrane)材料,或是能夠對光和氣候狀況作回應的聰明玻璃等,一如多功能的皮膚。
人造物的情慾性
皮膚密佈著感覺敏銳的末梢神經,並且包裹著身體的曲線,人類從出生開始便逐漸懂得經由撫摸來交流與傳達情感。
在本區,藉由對人類肌膚的聯想,或是透過視覺造型,或是運用材質觸感-例如兼具性慾意涵及臨床診療功能的乳膠材質,體現了當代設計中如潮水覆湧的情慾感性;尤其值得注意的是,當科學家或醫學界開始正視性或情色並納入其研究主題,一種潔淨、新穎的情色美學開始逐漸蔓延,並悄悄地滲透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所接觸的事物…
照明物與發光表層
光,為世界與人心帶來活力與希望。陽光為萬物之源始;能夠吸收並轉化運用陽光的肌膚,則以其光澤反映人體的健康;而人造的光亮,又從另一角度傳達、延伸出人類追求美好生活的深邃想望。不論是針對整體的大環境,或僅是局部的照射,也不論是溫暖低調還是炫麗張揚,人造的光塑造了都會空間,也靈巧地鮮活了一般家庭起居中的生活物件,人工的光源為人類創造了更豐盛廣闊的生存世界。
身體護具
表面上安靜延展於體表的皮膚,其實包含著生機蓬勃且能夠保護人體的複雜組織與結構,而其面對嚴酷生存環境的不足之處,人類則藉由不斷發明更新的「身體護具」以提供更聰明、完備的防護。舉凡可蛻變成帳篷、睡墊和椅子的多功能外套,或是讓士兵們即便在核爆後也能存活作戰的空調系統外套,指出了當代設計師自流行時尚跨步,創造能夠回應生態變遷、戰爭甚至恐怖活動所衍生之環境試煉的防禦概念。
其中幾個作品我很喜歡,將服飾品牌可能是整型,或暫時改變身體特徵的技術,烙印在自己的身體之上。可以發現人對自我完滿的需求還是朝著可被量化、可被 察覺的方向走去,要有數量(妳有幾個LV)、要有層次高低(妳用的是不是大眾名牌)、妳的包包是什麼牌子、是不是有可被識別的明顯記號、再某些高層次活動中妳付出了「多少」,在消費中一些人更貼近自己理想中的神性(自己)。
想到早上又看到愛因斯坦的名言:
" Der Horizont vieler Menschen ist ein Kreis mit dem Radius Null
- und das nennen sie ihren Standpunkt. "
「很多人的視野都是一個半徑為零的圓,而她們稱之為她們的觀點。」
這不就在描述我現在如此的自以為是嗎,哈哈。
講到個人的解讀,最近看到一篇文章很有意思 村上隆‧Louis Vuitton‧偏激的聯想∣MY LITTLE PLAYGROUND,在 RINGO 板看到 roofguy 發表的這篇文章,引用如下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