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● use it again。
不只是形而下的重複使用,還包含物體本身的意義,例如下圖一利用許多衣服綁起來的椅子,每件衣服都擁有自身的故事,圖二設計者於市集(車庫跳蚤市場之類)購買了一盞老水晶燈,除了物件本身,意義與故事都有再被使用的可能。


● familiar - not so familiar。
創作者創作時為何(如何)給予物件形式,familiar - not so familiar 這個特徵體現一種「看起來像但摸起來不像」的精神,一種熟悉的陌生。圖一是創作者表現「牛奶先生」的兒時記憶,圖二利用高科技纖維,運用傳統一種編織(類似蕾絲的一種花邊)手法創作這張椅子。


● open design。
給使用者些空間。使用者的簽名、一些字體與標語製作的花瓶。買來是一只鐵塊,使用者奮力敲擊使其成為其想要成為的樣子。使用者在製造、使用、體驗等行為中實際成為作品的一部分,我覺得這很浪漫,一些客體完整了主體,一些體驗與記憶完整了功能。


● inevitable ornament。
無可避免的裝飾,這裡強調的是給予裝飾功能性,或這些裝飾是「必須」的。過去 radiator 一種形式是為埋在牆中的熱水管線,如果將之展示於牆面如何可能?加工技術不良的物件上常有的分模線,也是種深刻的人文回憶,形而下的被放大成為種特徵。


● simplicity。
一種近乎直覺的簡單。吸盤吸於牆壁可以掛吊物品、玩具店賣的海綿圓球加上根長柄夾就成為類似長柄菜瓜布的物件、燈泡的包裝不用拆開就直接掛在牆上、鬃毛加上個鐵環固定就成為…。我覺得有種所見即所得的調調,與極簡或是單純的追求基本功能不同,是一種更純粹的加法與減法。

● irony。
「a little joke of our culture」,諷刺與省視。同樣一個包包或衣服,妳選擇購買+35%、原價、還是10%?200顆擁有不同數字的方糖,明早妳泡咖啡時要加4號方糖還是179澳方糖、亦或一顆1號一顆9號?妳的桌椅是白十字架,還是黑納粹。我認為這是創作者的深度與態度,也是最重要的一點。


● body language。
與身體接觸的語言,廣義來說我相信可以延伸至人的六感。磁磚上的玻璃水滴、橡膠洗手台。這不只是玩笑,是種不常接觸的溝通及回饋,像是感官間有形無形的對話。


● experience。
體驗。我之前就很喜歡這張彈珠椅,之前一直看到美美的宣傳照,不能「感覺」這張椅子的故事,當 Gijs Bakker 撥放這張照片,我起了巨大的感動;一對陌生的男女.藉在彈珠上滑動的大理石,浪漫的接近、然後親吻。一些日常的體驗,可能是一首歌、一個物理現象、一個習慣或趣味,甚至是一段歷史。

● endless contamination。
無止境的延伸。機能上的、意義上的、人文的。擦腳布拖鞋,從浴室邊擦乾潮濕的雙腳(避開冷漠的磁磚地板),帶著滿足回到寢室。一展檯燈,完滿的無話可說。


● form follows process。
流程導致形式的產生。燈泡外塗滿豬油做成的檯燈,點燃燈泡將融化豬油,四處溢流。秋天掃集的落葉壓制成椅子,慢慢腐壞,年過一年。

Gijs Bakker 語帶玩笑的說 「去她的10個戒律」 。我覺得這不是規則或是標準,而是反省與一些小小看法、回饋,
圖片翻攝於SIMPLY DROOG 10+3,10點標題為書中章節與課堂PP講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