該說的,跟不說的差別,只在妳有沒有試著說出來。



  這次金馬獎跟金馬影獎引發很多有趣的討論,例如國片蔡明亮黑眼圈只入圍兩項、或是預售票當天就賣光,想看某些片的人劃不到位買不到票。我覺得有趣的是一些「老影迷」或「平時」就持續關注此類議題的人,對近幾年這個小眾市場的氣氛改變,如同有些人樂觀其成一般,有些人質疑這種是某種病態。

  今年預售票賣的之快超乎想像,是否所有真正想看片子的人都買到票(我不認為那些不想看卻去買票的人該被批評或拿來討論),又黑眼圈沒受到肯定所代表的意義(我不認為那些不滿該被批評或拿出來討論),試著放大一下無關的議題,雖然不甚相關但這話題很有感染力:有人看「有些人很不喜歡周杰倫但喜歡張懸之類的」這件事不順眼,有人認為「有些人認為從英國名校畢業後自以為比較酷炫之類的(尤其那個英國腔,高等社會的代名詞)」根本是狗屁。分析這些議題的社會背景,及描述、展開這些議題的展開不論結果為何,我覺得都是無用的,這裡的「無用」是指目的而言,正因我不知該說服人什麼,沒有目的,不論論述得多有道理使人信服,也空泛的說不出到底希望人信服什麼。

  PTT2 (telnet://ptt2.cc) ,noblehubert 個版 ( off-stage ) 討論串有些可看之處,其中網友 pzs 有段話寫到 「而我認為,對「主流電影」(如果能這麼劃分)有意識地批評與抗拒是必要的,(不代表對「非主流」的毫不批評)因為這在意義上不僅僅是抵制單獨的影片,也是對跨國娛樂資本、還有其背後運作的機制、提供的世界觀、意識型態等等有意識地抵抗。但你談到「抵抗主流」成為一種自我標榜,我認為是另一個層面的問題。就像即便有人以參與環保活動自鳴得意,似乎自己是多麼進步、有理想有道德,而其他人是多麼保守不愛地球不愛台灣。我們可以在他個人的層次批評他的心態,或是在更鉅觀的層次分析他心態的社會文化基礎,但這些都不會回頭否定參與環保活動的必要性。」

  這段話可以拿來好好警惕自己,許多時候我們太擅長否定或轉化(舉例),陳述時失去了原先判斷的能力,為了辯駁而辯駁,為了否定而舉些似是而非的例子,這比起那些生病的人來的更為可怕。其實提到這件事我只是試想表達另一個議題「什麼該說,什麼不用說」。也因急著想說服看這篇文章的讀者前一個論點,反倒犯了毛病,模糊舉了些沒意義的例子推銷前個議題,其實這篇也沒想表達什麼,就當紀錄一下思維過程。




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ffobea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