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  設計師在Do 就是品牌的一部分,Do這個品牌要有了設計師才能完整。
 
 
這是很吸引創作者的品牌理念,之前瀏覽網站不懂得為什麼Do前都會加個字母,原來是創作者的姓,除了呼應理念之外讓我覺得這個品牌對我而言實在很有吸引力,為什麼呢?創作者在這種環境下,相信壓力與責任比一般公司來得更大,從另一個角度來思考也獲得更多空間與機會。

  從過去觀察到一些商人開始販賣所謂「體驗」或是「生活氛圍」直至現在販賣設計師個人特質(廣義的說也是在販賣體驗氛圍),我不禁這樣問自己,這種東西能被衡量或是販賣嗎?消費者(觀看者)的反應與回饋對創作者,尤其是對我自己擁有什麼意義。許多設計公司開始轉型,我不禁懷疑她們是否(也確實)是因為這麼做有利可圖急忙跟進轉型,像是常見的台灣許多質化研究一樣,這些抽象的東西慢慢的被量化,製作成表格或程序。意外的我對這種現象感到很不舒服,即使「誠心誠意」與利用某些程序產出(製造)的是一樣的作品,例如一雙老師傅製作的木筷,與回收免洗筷製作的二手免洗筷,當然這二手免洗筷不對人體產生法定值外的傷害,就功能上而言是相同的,如果程序及起點是隱藏的,出來的成品也完全相同,那結果就只是成本價格上差別而已,我就是對這點感到不舒服。

  前陣子的 RCA generation 裡展出了很多我覺得很酷的創作,如果她們是台灣學生,我想她們的作品似乎在大多數人眼中就不這麼討喜,為什麼我覺得她們的作品不討喜,一是人們能不能了解,二是人們對預期看見的東西的期望。觀者能不能了解這個問題先放著,前陣子我很熱衷於一個早有定見的問題,設計應該隨著生活環境或社會演變,不只是設計,這個社會「不需要」某些創作似乎是必然的事。而大人給予的觀點往往是要走一步算一步、台灣設計界需要時間,對她們來說這些東西不這麼被期待,似乎在某種社會特性,或多數人民下意識的期望驅使下,台灣社會瀰漫一種氣味:每個人都想賺更多的錢,找到更多的訣竅,台灣人民需要補習班,需要跟隨所有有利可圖的線索,全民皆商,商人的目的就是要創造更多利潤,無關理念或可以如何讓世界更好的狗屁,我想台灣只是商人多了些。

  誠信與理念在今天就像沒噴完稿膠的碳粉。不管那些推銷員怎說,人們是不是認同一些理念,我還是能看見許多人跌撞的試圖圓滿希望。

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ffobea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